全球视角下的央行数字货币的主导权之争
当前,全球多家央行试水央行数字货币,据有关机构统计,截至 2021 年 7 月,全球已有 29 国进入央行数字货币实际发展阶段,38国正处于研究阶段。美中欧三大经济体在数字货币战略上都有所进展,相关的国际金融机构和标准制定组织在央行数字货币的规则和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目前已在全国 10 个城市和 1 个应用场景(冬奥会)开展试应用。尽管数字货币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现有全球货币体系格局,但叠加全球经济衰退、数字治理等影响因素,该领域的主导权之争已经徐徐拉开序幕。
一、主要国家加入央行数字货币主导权之争
全球规则标准主导权。当前数字货币的国际标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跨境支付、全球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二十国集团(G20)、七国集团(G7)及下属机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标准制定组织正积极投入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其中,金融业通用报文方案 ISO20022(SWIFT(2020a)) 将于 2022 年底完成修订并出台新标,成为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全球标准。此外, G20 金融委员会将于2021 年底之前完成全球稳定币国际标准,并指导成员国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内监管框架。G20、G7 的下属专业委员会围绕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跨境监管、反洗钱开展影响评估,研究制定相关标准。早在 2019 年,发达国家之间就开始了实践方面的合作:欧洲央行与日本银行开展了央行数字货币系统连接试验,新加坡金融监管机构与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也联合进行了跨境支付解决方案试验。
监管政策主导权。近期,G7 在多边场合反复重申对央行数字货币的监管政策目标。2020 年 10月, G7 发布关于数字支付的会议宣言,强调数字支付存在威胁金融稳定、消费者权益、隐私、税收、洗钱等风险,必须由公共机构加以严格监管。2020 年 密码货币与央行之争 1 月,六家央行(包括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瑞典央行)与 BIS 设立联合工作组,并于 2020 年 10 月发布报告,提出央行数字货币应遵循的三项原则:①中央银行不应通过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来损害法定货币或金融稳定;②央行数字货币必须与现有货币形式共存并互补;③央行数字货币应促进创新和效率。2021 年 5 月, G7 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再次讨论了包括央行数字货币在内的一系列全球重要金融议题,会议宣言称央行数字货币及支付带来了公共政策和监管问题,G7 的目标是确保央行数字货币由政策透明的常设公共机构管辖,受制于法律和健全的经济治理,并在个人隐私保护框架下运行。监管方案主导权。G7 与 G20联合开展央行数字货币及支付的研究和监管协调。G7 要求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制定稳定币监管规则,该委员会已制定了跨境支付路线图,并发布报告预测了数字货币对监管的影响和挑战。国际清算银行(BIS)下的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在全球支付和清算基础设施的标准制定方面发挥核心作用,G20 授权其研究制定涉及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漏洞的替代措施。金融行动任务工作组(FATF)侧重于监管虚拟货币服务提供者,制定反洗钱和反资助恐怖主义活动融资(AML/CFT)规则。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提出了对数字货币跨境监管的合作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负责评估稳定币对成员国货币主权的影响,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OICU-IOSCO)开展了稳定币对全球证券市场监管的影响评估,并制定监管合作与信息交换规则。
产品/服务与基础设施主导权。稳定币是与美元或价值稳定资产挂钩的数字货币,尽管 G7 对其威胁金融稳定的风险报有警惕,一再重申 “任何稳定币在得到充分监管之前不应启动”,但美国其实一直为稳定币留有政策空间,留待其成为美元及盟友国家数字货币发行的重要支撑,为数字货币竞争做好储备。2020 年 9 月,美国货币监理署同意银行持有区块链,2021 年 1 月,该机构明确银行可以参与运营稳定币网络。Facebook 于2021 年推出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 Diem(前身为Libra),Diem 总裁称其已完全符合美国监管要求,并于近期将其总部从瑞士转移至美国。JP 摩根的“摩根币”(JPM)更是银行稳定币中的先行者,目前已在新加坡投入正式商用,建设支持多货币支付的基础设施。该项目得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星展银行,淡马锡国家基金的支持。稳定币一旦广泛使用,将巩固并延伸美元主导权,成为数字美元竞争力的核心依托。
批评和打压竞争对手。BIS 批评中国推动数字人民币的过程透明度不足,缺乏国际协调。西方国家有观点认为,一旦数字人民币投入使用,政府将有能力掌控数字人民币交易数据,对个人隐私信息构成威胁。从更深远的影响来看,中国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意在利用“密码货币与央行之争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新经济带,而这一体系必将削弱当前的美元体系。如果数字人民币经济区成为现实,禁止以美元及主要货币为媒介的交易活动等当前西方国家最常用的制裁手段将失去作用。
二、我国在全球数字货币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一是规则标准之争会部分抵消数字人民币先发优势,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积极制定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跨境支付等基本规则、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数字人民币的先发优势和国际影响力。
二是尽管数字人民币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当前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格局,但竞争压力下的西方国家会加大人民币被国际社会采纳的门槛和难度,削弱人民币国际实力。
三是面临来自稳定币等其他数字货币的竞争。美元稳定币将成为全球数字货币竞争中的强劲对手,也会加速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步伐。多国主流货币还可能利用稳定币平台形成“合成货币霸权”,对他国货币主权构成威胁。
三、对中国参与全球数字货币竞争的建议
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不断上升,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推动人民币全球货币互换网络进一步扩大,提升互换协议数量与规模。推动其他国家对数字人民币的采纳,通过贸易和实体经济活动丰富货币生态体系,推动在更多商业应用场景中使用数字人民币。
积极参与数字货币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寻求在国际标准组织中发挥影响力,参与 G20 框架下的跨境支付路线图及央行数字货币监管政策框架制定。加强与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交流合作,提升金融国际标准化参与水平。
善用软性机制施加积极影响。探索利用 G20下的案例分享,OECD 的政策研究、评估评议等软性机制,分享中国善用金融科技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改善公共治理,服务民生的实践案例,适度公开数字人民币的技术方案、应用场景、个人信息保护等情况,增进外界对我国政策和实践的了解和信任。
密码货币与央行之争
World Economic Forum articles may be repu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Public License, an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Terms of Use.
The Agenda Weekly
A weekly updat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driving the global agenda
Subscribe
You can 密码货币与央行之争 unsubscribe at any 密码货币与央行之争 密码货币与央行之争 time using the link in our emails. For more details, review our privacy policy.
加密货币的挑战:货币战争即将到来?
BTIG分析师Mark Palmer将Solana称为“2021年区块链的最大突破”,声称其正在驱动一个名为Star Atlas的使用NFT作为内置资产的元宇宙游戏。“Solana的架构驱动的速度在NFT游戏世界中是真正的规则改变者”,他在最新的报告中写道。上一周,由于使用量暴增,该网络一度崩溃,致使其通证价格下跌。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获利卖出行为,今年内Solana通证从1.5美元上涨到139美元,总市值高达410亿美元。
现在塑造华盛顿的最大的金融政策战役就是美元数字化,就是将美元变成可以由央行直接发放给消费者的通证。美联储即将发布一个举世瞩目的报告,陈述其关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观点。中国等其他国家已经开展了CBDC的试点,这给美联储添加了压力。
数字化的美元可以有多种形式。基本理念是,央行会在纸币现钞和银行账户记账(实质上是存款)以外,发行用于交易和存款的新的数字工具。支持者称,CBDC支付将实时结算,且由于央行没有盈利动机,费用也将大幅下降。这对于占人口6%的无银行账户和为现金支票支付较高费用的人群来说是大好事。向境外汇款的人也将绕过西联和MoneyGram等中间商,得以支付更低的“汇兑”手续费。
然而,美联储官员看来在理念上都有分歧,更不用说细节了。有望在明年接任Jerome Powell美联储主席职务的Lael Brainard理事曾暗示支持CBDC。但Christopher Waller理事则对此表示了疑虑,将数字美元描述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他看来,商业银行和美联储已经在开发实时结算了。他辩称,稳定币将对银行手续费产生压力,且根据问卷结果,多数没在银行开户的人根本都不想开户。他在上个月的讲话中说:“政府只应该在解决市场失灵时才与私有部门竞争……,我认为CBDC不应成为特例。”
当然,这些对于银行家们都没有吸引力,他们担心美联储将卷走他们的存款,并损害其贷款能力。美国银行家协会资深副主席Rob Morgan说:“至少在美国,坏处看来比益处更明显。”
据美国固定收益策略主管Joshua Younger近期报告,摩根大通银行呼吁推出“最低侵略性的CBDC”。他认为,如果能将CBDC存款限制在2500美元以下,将降低美联储“吞食”存款的可能性。他还说,美国银行有15%的资产存放在美联储储备和购买国债,已经“部分国有化”了。如果美联储进入商业银行领域,该比率还可能进一步提高。
数字货币落地生根之时,监管者并没有束手旁观。联邦和州的监管机构正在制定规则以规范行业。在上周的参议院听证会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新主席Gary Gensler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将监管加密通证、交易和借贷平台。他说:“加密的大部分领域运作于监管框架之外,而不在其中。”对于自动化交易所的审查可能加强,还有对BlockFi那样的投资者能够存入加密货币以赚取高额收益的借贷平台也将如此。
议会也发现了通过对加密货币收税增加收入的大好机会。众议院的民主党议员们已经把“数字资产”加入到3.5万亿美元的协调议案中,其中包含了以洗售(Wash Sale)规则约束的条款,即投资者如果在卖出前后30天内重新买回加密货币的话,将不能申请税收减免。单是这一条规定就可能在十年内增加160亿美元的税收。
当然,监管者想要对整个行业征税或管理也不容易。美国以外的加密货币经纪业务占据了交易量的绝大部分。Uniswap等交易所使用协议和“智慧合约”来处理交易,在全部银行或经纪公司等中心化机构之外独立运营。“潜规则是,通过独立运营,用户可以不理会证券交易委员会,仍能够继续交易资产”,Innovating Capital的加密货币投资者Anthony Georgiades说。“去中心化已经很充分了,即便是他们想要禁止某种资产交易,都做不到。”
对于应把加密货币作为货币、证券还是商品,华盛顿仍然无法达成一致。美国国税局把加密货币视为“财产”,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有权监管加密货币期货市场,还有一系列机构监管银行和交易所。
有一些州等不及联邦法规了。BlockFi在新泽西和得克萨斯州监管者那里遇到了麻烦,很快这两个州的投资者就将无法在该公司合法开户了。BlockFi的CEO Zack Prince说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联邦银行业务法规。在上周的一场会议上,他说“最终要靠联邦监管者为这些业务行为创建道路”。
稳定币也许是监管面临的最大困局。这种通证有1美元固定价值,一般是盯住美元的。目前有1100亿美元稳定币在流通中,主要是Tether和USD币。这些币被投资者作为美元替代品在交易所交易时使用,在国际支付和P2P交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由26家公司合作的Diem可能成为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稳定币,其最早由Facebook发起。据Diem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Christian Catalini称,Diem正在试图发布“监管友好”版本。运行网络将由Uber、Coinbase和Spotify等公司支持,有望仅收取每笔交易额0.1%的手续费,远低于银行和卡公司目前的收费标准。
值得担忧的是,发币人没有使用100%的现金储备来支撑通证,而是使用商业票据、银行回购协议和其他证券等替代品。这也许在正常市场条件下没问题,但在危机中会造成不稳定。货币市场基金曾经历挤兑,并最终溢出到其他领域,迫使美联储稳定市场,最近一次发生在2020年3月。Vanderbilt大学法学教授、前财政官员Morgan Ricks说:“当美联储从稳定视角担忧时,这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
最大的稳定币Tether曾因为储备遭遇法律困境,并于去年2月于纽约州总检察官达成协议,同意做出更多信息披露。但是其储备构成仍然不透明。根据最新披露,Bitfinex交易所支持的Tether币的储备资产仅有3.9%现金和2.9%国库券,商业票据则高达65%。Tether曾声称其通证“永远由我们的储备100%支持”。
美国财政部最近成立了工作组,以开发稳定币监管框架。一些顶尖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早就该做了。“政策制定者也许将稳定币视为不构成任何系统性风险的有前途的金融创新”,耶鲁大学经济学家Gary Gorton最近与联邦律师Jeffery Zhang合作的一篇论文写道。“那会是一个错误,因为这恰恰是政策制定者应该行动的时候。”
对于最大的加密货币比特币来讲,常见的营销手法是称其为供给量固定在2100万个通证的“数字黄金”。与比特币的供给量根据设计就无法增加相比,法币则有可能由政府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而贬值。央行已经开始了印钱狂潮——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2008年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了8.3万亿美元。加密货币支持者认为,由于央行容忍通胀,美元的购买力将削弱,而加密货币将更加保值。
然而,尽管有很多对货币“掉价”或美元购买力受侵蚀的吹毛求疵,经济学可比这复杂多了。在1980年代初以来,通胀在北美并未成为严重问题。在疫情前的通胀率曾如此之低,政策制定者甚至开始担忧通缩问题。劳动力成本提升和全球供给链断裂带来了近期通胀的威胁,但其可持续性还很难讲。那些压制通胀的力量——包括发达经济体的老龄化人口和科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则会持续存在。
历史也站在美元这边,因为美国政府从未允许竞争货币颠覆其权威性。科技会增强工作难度,但并非不可跨越。比特币等货币越成功,政府可能越想将其扼杀。
在加密基础设施股票和货币方面,对于投资者有何影响呢?目前看来,影响不大。尽管监管趋紧,加密相关股票和数字货币价格已经连涨几个月。随着加密货币、稳定币、去中心化金融网络等应用案例的拓展,资本正在涌入该行业。监管机构撰写并实施新法规还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数字美元可能会由于两党之间的争斗而在议会搁浅。
人们希望监管者释放明确信息,这可能会打开产品和服务投资的闸门。通过顾问和管理数万亿美元全球资产的产业基金管理人的引入,使市场得到拓展。银行也想要公平竞争的环境,消除现有的给专营加密公司提供优势的监管套利。
至于美元,那些给它找麻烦的货币反而可能会提供保护。在危机中,投资者一有风吹草动就不顾一切地卖出,加密货币和其他通证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考验。在恐慌中,风险最大的货币跌的最凶,加密货币可能也不例外。“如果发生危机,所有这些类似的货币都会奔向主权货币”,Hoenig预测。不管是否数字化,美元还会继续战斗下去。
央行姚前:数字货币的缘起、发展与未来
1976年,迪菲和赫尔曼(Diffie and Hellman)发表了一篇题为“密码学的新方向”的论文,文章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对称密码体系的新思路。他们构造了这样一种密码方案:原来对称密码体系下的一把钥匙一分为二,一个是加密密钥,被用来加密信息;另一个是解密密钥,被用来从密文中恢复明文。加密密钥可以公开,是为公钥;解密密钥则由个人维持其机密性,是为私钥。从私钥可以推导出公钥,但从公钥很难逆推出私钥。这一对(加密/解密)密钥还具有以下功能:私钥持有者可以通过私钥给自己发出的信息签名,任何获得公钥的人均可经由公钥对其验签。因为加密与解密的密钥不同,所以该思想被称为非对称密码体系,亦称公钥密码体系。
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三位学者(Rivest、Shamir and Adleman)发表了题为“获得数字签名和公钥密码系统的方法”的论文,构造了基于因子分解难度的签名机制和公钥加密机制,这就是著名的RSA密码算法。1985年厄格玛尔(T. ElGamal)基于有限域上的离散对数问题,提出了厄格玛尔公钥密码体制。同年,科布利茨和米勒(Koblitz and Miller)基于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问题,提出椭圆曲线密码体制(Elliptic Curve Cryptosystem,ECC)。此外还出现了其他公钥密码体制,这些密码体制同样基于计算的复杂性问题。目前应用较多的包括RSA(非对称加密算法)、DSA(数字签名密码算法)、DH(迪菲和赫尔曼密码算法)、ECC(椭圆加密算法)等。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实验
1982年,戴维•乔姆(David Chaum)在顶级密码学术会议——美密会议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用于不可追踪的支付系统的盲签名》。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SA算法的新密码协议——盲签名,利用盲签名构建一个具备匿名性和不可追踪性的电子现金系统,这是最早的数字货币理论,也是最早能够落地的实验系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1994年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的经典教材,就专设一节,探讨戴维•乔姆的电子现金协议。
比特币是一个互相验证的公开记账系统,具有总量固定、交易流水全部公开、去中心化、交易者身份信息匿名等特点。其“未花费过的交易输出”(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UTXO)的绝佳设计,解决了E-Cash数据库无限膨胀的问题,使数字货币技术出现新的飞跃,人们将这一前沿技术称为区块链技术。
比特币出现之后,数字货币的发烧友狂喜地发现,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梦想竟也可以大规模实验了。于是,基于不同区块链技术创新的各种数字货币不断出现。截至2018年7月,共有近2000多种数字货币出现。其中一些加密货币利用各种加密技术,对比特币进行了扩展与变型,如以太币扩展了比特币的可编程脚本技术,致力于发展一个无法停止、抗屏蔽和自我维持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平台;达世币设置了双层奖励制网络,提供即时支付以及以混币(Coin Shuffle)技术为基础的匿名支付等增强服务;门罗币采用环签名技术隐藏交易双方地址,并吸收比特币社区发展出的机密交易技术隐藏交易金额,提供了更完善的匿名性;瑞波币允许不同的网关发行各自的借据(IOU,I Owe You,相当于在线债券的借据),并实现不同借据之间的自动转换;零币首次将零知识证明算法zk-SNARK用于保证交易发送者、接收者和交易数额的隐私性,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
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与实物现金的一体化
央行信用不可或缺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创新
当下愈演愈烈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初始代币发行)、IFO(Initial Fork Offerings,初始分叉发行)仿佛就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解,有人因此感慨:“人性是比特币生态链上最大的弱点!”所以笔者以为,对于维塔利克•布特林的论断,最好看看情况再下结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数字货币研发进程的大幕都才刚刚拉开。两者也未必就是绝对的泾渭分明,公权与私权,宛若一枚硬币的两面,既对立又统一。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探索
事实上,促使中国央行研究法定数字货币的直接动因并非比特币,而是焦里币(Giori Digital Money,GDM)。这是一种由私人机构倡导的法定数字货币,其发明者是位于瑞士的Giori公司。作为一家传统的印钞造币公司,Giori公司大胆创新,提出将传统实物货币以及借记卡和电子网络先进技术的功能融为一体,依托全球货币技术标准(Global Standard of Money Technology,GSMT)架构管理全球的数字金融交易,建立一个基于现有纸币系统模式的电子网络,从而推出由中央银行设立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GDM。Giori公司不仅推出了产品,还去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当然包括中国央行)布道。让人惊讶的是,早在2012年该公司就在中国和美国申请了专利。
显然,焦里币遵循的是传统的以中心化为特征的数字货币模式。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典型案例,其数字M0和编码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事实上,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早期接触过密码货币的人,一提数字货币就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戴维•乔姆的E-Cash。十多年前,笔者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任兼职教授,其间承担《金融信息化》的授课任务,其中一章“电子货币”就专设一节讲授E-Cash系统。因此在笔者参与我国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之后,除焦里币之外,就是从E-Cash入手,到Mondex,到M-Pesa,到比特币,到游戏虚拟币,到第三方支付……依次爬梳各类典型系统。研究小组曾特别邀请密码学家王小云老师前来授课,彼时小云老师还没有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当她亮出授课内容E-Cash时,笔者会心一笑。是的,我们的关注点都不是只盯着比特币。后来小云院士建议研究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SET),去年则建议我们研究Zcash。
2017年,研发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相关市场机构开展名为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的法定数字货币分布式研发工作。中央银行组织市场共同研发的意义在于,在保障央行货币发行权的前提下,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市场机构的业务优势和创新能力,探索最佳实践。
未来展望之一:基于账户和基于价值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纵览全球,各国开展的法定数字货币实验,大多是不基于账户或者说是基于价值形式的法定数字货币实验。比如加拿大的Jasper项目,实验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和数字存托凭证(Digital Depository Receipt,DDR)的大额支付系统;新加坡的Ubin项目,评估在分布式账本技术上以数字新元的代币形式进行支付结算的效果;欧洲和日本央行的Stella项目,旨在研究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中的应用,评估现有支付体系的特定功能是否能够在分布式账本技术环境下安全高效地运转。目前看,学术界的热点也大多是基于价值的法定数字货币,亦即央行加密货币的研究。
应该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实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技术参照。一方面不要硬性把央行数字货币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捆绑起来,这不是一个必须的选项,央行数字货币并不必然采用区块链技术。另一方面,也不要将金融行业熟悉的账户概念与加密代币、区块链技术对立起来。从演化路径看,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其实是从账户(Account)向央行代币(Token)延伸的过程;而加密代币从公有链到联盟链,再到私有链,则可看作是从代币往账户方向的推进。这里账户与(代)币(Currency or Token)其实是一个不断融合的关系。因此,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个人以为CBDA(Central Bank Digital Account,央行数字账户)、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央行数字货币)、CBCC(Central Bank Crypto-Currency,央行加密货币)混合的思路比较稳妥。